文言文于作介词的用法

作者&投稿:东方妍 2025-05-13

1. 文言文中“以”作介词时的用法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 "于"在文言文中做介词的情况

"于"在文言文中做介词时,有7种用法: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3. 文言文中,“以”作介词时,有哪几种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4. "于"在文言文中做介词的情况

"于"在文言文中做介词时,有7种用法: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5.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6. 古文中以和以为用法和意思上的区别

古文中“以”的用法,主要是虚词,但有时也有动词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 后面有宾语,具体解释根据语境;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以--用二、用作连词 连接前后词语或短语或句子,和介词的区别就在于前后都有,而介词只有后面的;如:险以远,则至者少 以--又三、用作动词 后面有宾语,与介词的区别是,有“以”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动词,那它是动词,还有另外的动词,那它就是介词;如:皆以美于徐公 以--认为(动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以--将、把(介词) 还有一个动词“请”四、复音虚词“以是”“是以” 相当于“因此”,“以”还是介词,因为“是”是代词。以:1.作介词:翻译成“用”“拿”“凭借”“依靠”“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作连词:用法上与“而”类似;3.作助词:连接“上”“下”“内”“外”“东”“西”“南”“北”“往”“来”等词语,表示界限或范围.用法与现代相同;4.作动词:可以译为“认为”“以为”等.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例: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⑷相传以为雁荡.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⑺寡君之以为戮.2、认为.例: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⑵以为妙绝.⑶人人自以为必死.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3、把.制成.例: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作介词时可以翻译成“拿""凭借""依据""按照""用,这几个词有区别,翻译时根据宾语的不同有不同翻译,如:xx(人)拿xx(物),xx(人)依据xx(物)做什么事,xx(人)按照xx(物),xx(人)凭借xx(物)取得xx。

7. 文言文中“以”字作连词和作介词都有因为的意思,怎么区别如:赵王

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你所提的问题学术界并无一个简易的区分方法.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辨别:“以”作介词,它后面总要跟名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作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是谓词性成分 古代汉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动词“以”基本义为“用”,引申可据上下文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 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连词“以”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手段和目的关系 “以”字前项是手段,后项是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如: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2)原因和结果关系 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以”可译为“以致”“因为”等. 例如: 象有齿以焚其身.焚身:丧生.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3)连贯关系 “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 例如: 余折以御.我折断它继续驾车.(左传·鞌之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当于连词“而”. 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射:猜谜语.(荀子·解蔽)5)偏正关系 “以”字前项用作状语修饰后项.“以”或不译,或可译为“地”“着”等. 例如: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如果天假我年,或五年,或十年,沉潜于大《易》之中,那么我庶几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 作介词的“以”和作连词的“以”之区别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甲骨文“以”字是一个侧立的人形,在手臂下部勾勒有一个圆团,像手执物状,表示“贡纳”、“进献”之意,也表示较抽象的行为动作,相当于“用”.《说文》:“以,用也.”“以”作动词根据上下文还可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①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论语·八佾》 ②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③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后来,在演化过程中渐渐虚化而多充当介词、连词等使用. “以”作连词,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⑤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 4.表示因果关系,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以致”.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⑤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⑧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袁枚《祭妹文》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以”作介词,与其后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有多种关系.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凭……身份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

8. 古代介词于的用法

“于”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词性比较固定,一般只作介词,可带宾语。因语境不同,“于”有多种含义和作用。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又分为几种情况: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4)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5)邑~歧山之下居焉

《梁惠王下》 (6)则塞~天地之间

《公孙丑上》 (7)吾闻出~幽谷迁-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滕文公上》 (8)裸将~京

《离娄上》 (9)舜往~田

《万章上》 (10)放太甲~桐

《尽心上》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刑~寡妻

《梁惠王上》 (4)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这种形式的句子与作状语后置句在结构上非常相似,有人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在现代汉语中,“于是”是一个词语;而在古汉语中,“于是”大多是两个词语。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9. 文言文介词之的用法

解答:

一、用作代词:

①表第三人称。例如:

吾得兄事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②这,这些。例如: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

①相当于“的”。

②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佚名《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宾语前置标志。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⑤音节助词,无实义。例如:

顷之,持一象笏至。(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用作动词: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你是否需要了解?

文言文介词有哪些呢?
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于”则表示“对、对于”。此外,“于”还有比较的意思,可以表示“比”,有时还可以表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以 “以”在文言文中用作介词,常见的用法包括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

文言文虚词之、而、于的用法有哪些?
用法:作语气助词时,放在句末;作连词时,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四、于 意义:“于”作文言虚词时,具有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意义。用法:作介词时,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

高中文言文虚词“之,于,者”的用法
答案:1.之 ⑴他、她、它(们).⑵的.⑶往,到.去.⑷这,此.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⑹我.⑺调整音节,无实义.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

文言文介词
(3)"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勇于实践""走到了目的地""献给人民""来自纽约".2,文言文介词的分类 (1)表示时间,处所:从自 自从 于打到往在当朝向 顺着 沿着 随着 (2)表示方式:...

解释"于"字在不同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叠用,表现胡子极多 于时 yúshí 〖forthemoment;then;atthattime〗介宾词组.在这个时候,当时 于时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于是 yúshì 〖asaresult;therefore;whereupon〗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5,“于”字的用法 (一)“于”字作介词的用法:1、在,从,到 ...

文言文于有哪些意思
1. 文言文中于有哪些意思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战国策 燕策三中的"于","且","因","以"的用法及意义是什么?
《战国策·燕策三》共有5个故事,而你所指的应该是《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在这篇文言文中,“于”有24个,“且”有5个,“因”有4个,“以”有41个。其中:“于”的用法及意义有:1、介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表所在,充当动词的补语。可译为:在。例如:“燕太子丹质于秦”;2...

文言文阅读:“于是”的意义和用法。
“于是”的本义是“于此”。于:动词或介词,在,从,到,过;是:代词,这、此,代指时间、地点。在文言文中,其意义相当于:如此,在此、至此、当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前面另有动词或形容词,“于是”是介宾结构。如:“事息于是”——事件到此平息;“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我的...

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1、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2、至、到;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3、把;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4、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