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谁创立的?我国第一部史书是什么? 道教是谁创立的?
我觉得还是张道陵,老子创立了道的哲学,并没有设立教派。而张道陵则是开山第一宗大祖师,俗称“张天师”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
庄子:战国时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继承者,学问渊博,著《庄子》十万余言,即《南华真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52篇,现存33 篇,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
鬼谷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楚国人。因长期隐居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内)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书,是中国相学的创始人。
徐福:秦时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琅砑人(今山东胶南,诸成一带),是道家医学的创始人。
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著有《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人称“仙人”。
张道陵:东汉人。他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沛国丰人(今江丰县)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
葛洪:东晋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丹阳旬容人(今江苏境内)著有《抱朴子》一书,共70篇,主要记载炼丹的方法。对我国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的贡献。
王重阳,金代著名道士,陕西咸阳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
张三丰:明代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冀川寥阳人(今河北)精通丹术,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辑要》中收录生人所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对道教武术和道教音乐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的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126—144),创始人是张道陵。
正一道是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录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张道陵是正一道创始人,他是祖天师,又称第一代天师。
从东汉张道陵正式创立正一教派至今,天师道在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正一道在自身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张道陵创建天师道的背景: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妖(学名为:妖邪)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
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祸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扩展资料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
《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前179—前141)以 “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修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
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道陵
道教源于先秦以来的方士、术士、而且派别很多。元朝以后,道教演变成两大宗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前者主张炼丹飞仙、遵守戒律,不许结婚、不食荤腥。后者主张“祛魔”、“祈福”,以天师道为代表,可以结婚,又叫火居道士,俗称方士。道观中的主持者也叫住熟悉经书的道士,应称“高功”。道士又称“黄冠”、“羽客”。女道士又称“女冠”。
道教主要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王母持,即“久住护持”的意思。见到道士,一般应尊称“道长”。对比较娘娘、东华帝君、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等。道教认为,上天有玉清、上清、太清三大仙境,是道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又称“三清”,故道观中设有三清殿。殿内供三清天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道观中还有三官殿,内供天官、地官、水官,传为尧、舜、禹。据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此外,道家还供奉张天师、吕洞宾、王重阳、张紫阳、汉钟离、丘处机、张三丰等人,山神、土地、城隍、财神、灵官、灶王、真武帝君等神。此外,道家还把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仙也拉入自己的系统,并把其中的汉钟离、吕洞宾等作为自己的始祖。
我国的道教圣地很多,西岳华山、北岳恒山、江西龙虎山、山东崂山、湖北武当山、江苏三茅山及北京的白云观等,都是有名的道教集中地。其中北京的白云观,是道教的最高机构,统领着全国的道教。江西的龙虎山,是天师道的中心机构所在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统领着南方的“正一道”。道教把他们借以栖身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叫作“洞天福地”,号称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汉初的黄老;
2 “道教”概念最初所指乃是儒家或儒教;魏晋时代,人们用“道家”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同时用仍用“道教”指称儒家或儒教;
3 道家和黄老一直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4 从汉朝末年开始,人们用黄老指称今天所说的道教;
5 葛洪到寇谦之,道家、黄老和道教逐渐成为同实异名的概念;
6 唐代及其以后,道家、黄老和道教仍然是同实异名的概念;
7 严格区别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学术界对古代情况的误解,尤其是对道教的误解;
8 汉初黄老并称,是由于黄帝是当时的上帝之首。汉末张角、张鲁等为首之道,乃是汉初黄老道的继承。今天所说之道教,就是汉初黄老道的延续。
9 道家、黄老就是道教,道教不只是求长生的方术之教,而是有一套高深哲学理论、高尚政治理想的、以善道教化天下为己任的、和儒佛并列的真正的人为宗教。司马谈指出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司马迁则更多地把这个学派称之为“黄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说申不害:“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这篇列传中也讲了庄子,但没说庄子之学归本黄老。司马迁看到了庄子所著十余万言,“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也看到了庄子不属于汉初的黄老,不属于“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道家。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指出,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司马迁把这些学黄老道德之术的学者和孟子、荀卿同传,当是因为他们有某些共同的思想倾向,这些思想倾向是老子所无而道家所有的。
这些战国时代的学者,在司马迁看来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把他们都归于“黄老”这一学派名下,这又是司马迁用了自己的分类标准和自己当时的概念来追述前代之事。我们可以说,在战国时代已有黄老或道家之实,但不能说战国时代就有了黄老之名。那时有黄有老,却无黄老;就像那时有老有黄,却无道家一样。而所谓有黄老之实,也只能说是在某些学者中有黄老的某些内容,却未必形成一个如儒如墨较为成形、倾向也较为一致的学派。他们各有汉初黄老的思想成分,但被他们更加突出的思想成分掩盖着。从现存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韩非、申不害思想更加突出的是法家倾向,至于慎到、接子等人,我们能够找到的思想材料极其稀少。司马迁把上述诸人分归于老子、孟子列传,可使我们大体测知他们的思想倾向。
到汉初,有胶西的盖公,“善治黄老言”,被曹参礼拜为师,“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其治要用黄老术”(《史记·曹相国世家》)。而盖公的老师,可上溯到战国末年乐氏家族的“善修黄帝、老子之言”(《史记·乐毅列传》)的乐臣公。后来,曹参入朝作了相国,黄老术也正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汉文帝即位,其后窦氏“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书,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黄老术作为当时国家的统治思想持续了数十年,治黄帝、老子之言的学者也正式形成为一个学派,即黄老学派,或曰道家学派。《史记·陈丞相世家》记陈平说自己多阴谋,是“道家”所禁;一面说陈平“好黄帝、老子之术”。在司马迁的词典中,黄老与道家乃是同实异名的概念。虽然后来人们多用道家而少用黄老一词,并且把道家内涵扩大到先秦庄子等人,但在汉代,甚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还是更多地用黄老一词来指称汉初所出现的、被司马谈称为道家的那个学派。(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125、129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 黄老、道家与道教
在《“道教”内涵》一节中,我们已经指出,大约从汉末开始,人们所用的“道教”一词,所指乃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儒家或儒教;而“道家”一词,指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这一节,我们还要指出,至少从汉朝末年开始,“黄老”一词所指,也是我们今天所指称的道教。《后汉书·皇甫嵩传》载: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
张角之道,也被称为“太平道”,被现代学者认为是道教创立的标志。而从《后汉书》的记载可知,这个太平道就是黄老道,而这个黄老道就是道教。
与张角的太平道同被尊为道教开端的是张陵或张修创立的“五斗米道”。《三国志·张鲁传》载: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
与“黄巾”相似,也就是与张角的太平道相似。裴松之注引《典略》,则说创五斗米道者为张修,且“修法略与角同”。《后汉书·刘焉传》所载张鲁事当是据《三国志》而来,李贤注所引《典略》则与裴注《三国志》所引相同。这说明,张陵或张修所创的五斗米道,也是黄老道。而当时人们的概念中,黄老道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称的道教。
到葛洪,道家与黄老不仅同实,而且均明确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下面是随手拈来的几个例证:
今若按仙经,飞九丹,水金玉,则天下皆可令不死,其惠非但活一人之功也,黄老之德,固无量矣。而莫之克识,谓为荒诞之言,可叹者也。(《抱朴子内篇·释滞》)
这里所说的黄老,就是以求长生不死为目的的道教。
抱朴子曰:道书之出于黄、老者,盖少许耳,率多后世之好事者,各以所知见而滋长,遂令篇卷至于山积(《抱朴子内篇·释滞》)。
葛洪非常明白,真正由黄老所著的书是极少的,而当时所见如山积的黄老书,则大多是后世好事者据自己的知见而“滋长”起来的,这正是道教典籍由来的真实记述。这里的黄老,也是指以求长生为目的的道教。
夫体道以匠物,宝德以长生者,黄老是也。(《抱朴子内篇·明本》)
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
这里的道家、黄老,都是指以求长生不死为目的的道教。
葛洪批评张角等人道:“曩者有张角、柳根、王歆、李申之徒,或称千岁,假托小术,坐在立亡,变形易貌,诳惑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抱朴子内篇·道意》)。这是道教内部的相互批评,批评张角等人虽同尊黄老之道,却不以长生不死为追求目标。这一面说明道教内部有着不同的派别,一面说明葛洪在大局上是把“奉事黄老道”的张角引为同道的。
那么,张角所奉事的黄老道,和汉初的黄老;牟子、葛洪所说的道家和汉初的道家有什么关系呢?这是论述至此所必然要提出的问题。然而我们不忙立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想和读者一道,再继续看看葛洪之后,古人语汇中的道家、黄老,其内涵是什么。
5 道家、黄老与道教(续)
葛洪之后,人们才逐渐用“道教”一词指称我们所说的道教,同时仍然使用黄老、道家这样的概念。黄老、道家、道教三者成为异名同实的概念。《魏书·释老志》载,太上老君降临嵩岳,对寇谦之说:“吾此经诫,自天地开辟已来,不传于世,今运数应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这里的“道教”不是以儒家之五经为教,而是以老子之道为教,道教的概念,从此以后就专指以长生不死为目的的宗教。同时,道教仍然用道家、黄老的名称。《魏书·释老志》载:
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这里的道家仍然是道教的另称。
略晚于寇谦之,在南朝,围绕顾欢的《夷夏论》、张融《门论》所进行的论辩中,道家、道教、黄老作为同实的概念被论辩双方加以使用:
案道经之作,著自西周;佛经之来,始乎东汉。年逾八百,代悬数十。若谓黄老虽久,而滥在释前,是吕尚盗陈恒之齐,刘季窃王莽之汉也。(《南齐书·顾欢传》)
道家之旨,其在老氏二经……
今之道家所教,唯以长生为宗,不死为主(明僧绍《正二教论》)
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用尤拙。
夫明宗引会,导达风流者,若当废学精思,不亦怠哉?岂道教之筌邪?(谢镇之《重与顾道士书》)。
然自释之外,儒纲为弘。过此而能与仲尼相若者,黄老实雄也。(周颙《难张长史门论》)
上述黄老、道教、道家,都是同实异名的概念。
北朝末年,对黄老、道家概念的使用,仍然保持着寇谦之以降的传统。僧人道安著《二教论》道:
敬寻道家,厥品有三: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箓禁猒……
且道家之极,极在长生,呼吸太一,吐故纳新。
这里的道家,仍然指的就是道教。这样的传统,直到宋元明清时代,都没有根本改变。
6 唐代以后的黄老、道家、道教概念
这一节,我们将以列举资料为主,以说明唐宋以后,人们语汇中的黄老、道家仍然指的是道教,是和道教同实异名的概念。这些资料有:
道经唯五百九卷,是天尊道君所说。余二百三十五卷,乃黄老等诸子之书(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
(尊师)年十二,通《春秋》及《礼》,见黄老之旨,薄儒墨之言。(王适撰、司马承祯书《潘尊师碣》)(本文所引诸文,均据陈垣编、陈智超、曾庆英补《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
故江西连帅路嗣恭……复雅重黄老,尊崇虚无。(李观《道士刘宏山院壁记》)
多称道家唯有《老子》两卷,井蛙不知尾闾也。(顾况《衢州开元观碑》)
道家之说,元气本于一,一变而之九。故太乙行九宫,其坛场祈醮,具真仙官属之品。(宋绶《宋西太乙宫碑铭并序》)扞
佛老之法,要其所归,唯清净寂灭,全自然之性,不以外物縻于中者也。佛氏黄老之法也。(王夷仲《重修仙鹤观记》)
(上……)祷祀之仪,皆以太乙之学为本,而参用道家之说焉。
冯相、保章氏之占,流而为日官式局之法。而道家之所以图其像,制其服物位号之差、坛场祷祀之法……(吕惠卿《宋中太乙宫碑铭》)。
道家之教,盖源于庄(按:“庄”字疑衍)周之老聃,兴于有唐之明皇,盛于我宋之章圣……(崇道大师何德顺立石《广州重修天庆观记》)
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学者不能必其有无。然臣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苏轼《上清储祥宫碑》)
老子之道,黄帝之道也……自汉人以黄老名家,儒者病之,至于今以异端见称……(马家铉《洞霄宫庄田记》)。
谨按道家源于黄帝、老聃,至列御寇、庄周氏,扩而大之,乃与孔子之道并立,为教于天下而不废。(女几野人辛愿《大金陕州修灵虚观记》)
予为之说云:古之隐君子,学道之士为多。居山林,木食涧饮,槁项黄馘,自放于方之外。若涪翁河上丈人之流,后世咸附之黄老家数,以为列仙。(元好问《紫微观记》)
……殊不知神变出异,幻惑靡常,乃好奇者之所慕,诚道家之所谓狡狯也。(姬志真《重阳祖师开道碑》)
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庄,后之人失其本旨,派而为方术,为符箓,为烧炼,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远,其来久矣。(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
道家者流,出黄帝老子,以清静虚无为宗,颐神养性为事,长生久视为著效,神仙飞升为极致。(李之绍《仙人万寿宫重建记》)
苏公谓道家者流,本黄老,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飞仙变化之术,丹药小技,皆归于道。然黄老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修其本而末自应,可谓尽善尽美矣。(许有壬《上清储祥宫记》)
汉代所谓道家之言,盖以黄老为宗,清静无为为本。其流弊以长生不死为要,谓之金丹。(虞集《非非子幽室志》)
昔太史公撰次六家之要者,道家之名,历代因之,无囗以囗静玄囗为体,祈禳祷囗为之用,虽囗囗囗囗囗有囗囗囗其综真治理,享帝禜星以为有国者崇福祈祥之地,其用则一而已。(单公履《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墓碑铭》)
道家者流,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实有合于《书》之克让,《易》之谦谦,可以修己,可以治人……自其学一变而神仙方技之说兴,欲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则其玄指复大异于前矣。(宋濂《混成道院记》)
……
上述文章,都是为道教所写,其中所说的道家、黄老,指的就是道教。这表明,从唐到明,清代事实上也是一样,人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说法,其道家、黄老概念,所指就是道教,甚至在这一千多年中,人们指称道教,更多地是用道家、黄老这个概念,而不是用道教这个概念。
尚书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春秋左传 《五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道教创始人 ---张道陵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它的信仰根源一方面来自中国占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或者说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错误反映,认为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次是神话和传说中对鬼神的祭祀。
中国道教从创教的1800多年来,—直道脉不断,宗派繁衍成为中国的国教。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从南北朝时期道教西传后,道教影响遍及东南业各国。如今,作为中国道教教理、教义主要来源的老子《道德经》,是目前世界上最多的译本。老子有关“道”的理论,早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为《资治通鉴》作序的宋神宗便称赞此书“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刑、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院、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以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道教貌似是张道凌张天师创的,为和佛教相对拉出老子作为祖宗
你是否需要了解?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老子是春秋时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 ),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
道教是由谁创立的?
在巴蜀地区,张陵面临挑战,因为那里的文化深受楚文化和巫教影响。他意识到必须与盛行的楚风淫祀抗衡,于是撰写道书并发展符水治病,以吸引信徒。在青城山,张陵与巫教社团展开斗争,最终通过师道改造与同化,创立了师五斗米道,制定了朝礼祭祀、黄色道服和教规戒律等,构建了道教的宗教社团组织。张陵在青城...
道教的创立人是谁
在政治方面,汉朝初年的黄老学说提倡休养生息的政策,就是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政治学说。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也常常采用老子所阐明的驾驭臣民的法术,来加强他们的权力,巩固统治。 另外要说到的是老子和道教的关系。 道教是我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汉朝末年张道陵所创立的。这种宗教混杂了巫术...
道教是由谁创立的 道教究竟是谁创立的?
2、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3、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它的信仰根源一方面来自中国占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或者说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错误反映,认为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次是神话和传说...
道教创立人是谁、创始人是谁
道教创立人是张道陵,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又称李耳,是道学派创始人,后封为太上老君。道学在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道教因而又叫“天师道”。
道教创立者是谁?
张道陵创立的道教,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提倡修身养性、炼丹术、符箓术等多种修炼方法。这些理念和实践方法,为后来的道教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张道陵被后世尊称为“天师”,成为道教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总的来说,张道陵的创立行为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创立人是谁、创始人是谁
1. 道教的创立者是张道陵,而其精神领袖则是老子,也被尊称为道教的创始人。老子,被后世称为李耳,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人,后来被尊封为太上老君。2. 道教作为一个宗教,形成于东汉时期,并在南朝至北朝时期达到了盛行。3. 道教徒通常称呼张道陵为天师,因此道教有时也被称为“天师道”。
中国道教创始人是谁
《道德经》是一部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老子认为,“道”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它是万物自身的规律,而非有意志地创造世界。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先河。道家学派由他创立,对我国古代及后世的思想文化...
道家是谁创始的
道教创始人。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聃。然后由庄子继承发展。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道家创始人是谁1、道家创始人是张道陵。张道陵(34—...
道教的创立者是谁?
道教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