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相送》大概内容 文学的本质
文学艺术形式有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民间传说。具体介绍如下:
1、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3、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4、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
5、民间传说。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中知名的人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学艺术
1,钱锺书 《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2,老舍《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3,巴金 《家》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4,余华《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5,林海音《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就是梁祝同窗三载,祝英台要回家去了,梁山伯为她送行。这十八里路上,满是浪漫和美好。路上祝英台百般暗示梁山伯自己是女子并表达自己的倾慕。而梁山伯一直以为祝是男子,因此认为祝英台种种关于男女的比喻(例如兄弟与妻子, 公鹅与母鹅,牛郎与织女,金童与玉女)很是荒唐。临别之际祝英台为梁山伯和自己的小九妹(其实就是自己啦)做媒,嘱咐梁山伯要早点到祝府提亲去。
http://app.cf.qq.com/web200905/info/cdkey.htm
“十八相送”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一个美丽场景。按照传说,从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的家,正好十八里路,到和孝镇梁岗梁山伯的家,也大约是18里。祝英台家在书院东北,梁山伯家在书院西北,而两家到书院的路都必须经过曹桥,曹桥到书院为8里。
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家距红罗山书院十八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两人到书院去都要途经曹桥,因此才有“曹桥结拜”的情节;英台被逼下嫁马文才,前往马庄又必经梁山伯坟墓,因此才能有"哭坟化蝶"事件。在汝南,梁祝故事中人物、地点的设置如此巧合,恐非偶然。 梁祝这个神奇的故事、迷人的传说大概源出于这小小的事实:一个女子乔装为男,到学堂读书,后来爱上了一个男同学,却不肯说出自己是女的。父母不知道,将她另许了人家。男同学知道她是个女的,想订婚,已经迟到了。结果,两人都郁郁而死……“十八相送”只能是戏文与附会,但没有戏文与附会的梁祝,谁会爱呢? 参考资料:转引自仲富兰《中华风物探源》 从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家,正好十八里路,到梁山伯家,也大约是十八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 这十八里路上,满是浪漫和美好。对于梁祝来说,这十八里路显得太短太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故事中的隐喻可用三个过程来呈现心理空间的融合现象,即组合(composition)、完成(completion)、及执行(elaboration)三个过程(Fauconnier and Turner 2002:48-49)。在「组合」的过程中,由于祝英台是女扮男装,梁山伯相信心理空间中(belief space)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预设为「男-男」,这个预设随着言谈的进行向下扩展,因此对于祝英台种种关于男女的比喻(例如兄弟与妻子, 公鹅与母鹅,牛郎与织女,金童与玉女),皆无法在心理空间融合的「完成」阶段形成祝英台所希望的比喻投射,仅能取其字面上的意义,例如对于「公鹅与母鹅」的比喻,梁山伯以「未曾看见鹅开口,那有母鹅叫公鹅」来回应。当祝英台提到家中有九妹想介绍给梁山伯时, 梁山伯的预设空间中的梁祝,变成了梁山伯和九妹,形成「男—女」的关系,梁山伯的心理空间融合,在此时进行第三个过程「执行」。他的新预设向上漂流,对于言谈中所提过的字面意义,于此时重新诠释为比喻意义,因此以「无怪出言多比喻,原来一味想联婚」来回答,刚刚的不可能,太荒唐,现在都有了意义。最后在师母说出祝英台女扮男装的实情后,梁山伯预设中的九妹换成了祝英台,心理空间的融合重新执行,新预设再度向上漂流,对于言谈中所形成的比喻意义,亦于此时重新诠释为另一个比喻意义,这部分可以在回十八「访英台」中得到印证。透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何以如此脍炙人口,令观众百看不厌,其巧妙地运用隐喻的各种技巧,是其吸引人心的重大助力。透过心理空间理论的探讨,更可印证隐喻是一种语意融合的现象,此融合的过程可以随着言谈的进行与新的讯息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意义。
你是否需要了解?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这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被称为东方的...
《梁山伯与朱英台》的主要内容100字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
小学生容易学唱的戏曲
1.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黄梅戏中的经典曲目,由陆洪非填词,时白林、王文治谱曲。这首歌描绘了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2. 《女驸马》是黄梅戏《女驸马》中的著名唱段,原作者陆洪非,由李玲芦演唱。这首歌表达了冯素珍中状元后的喜悦心情。3. 《十八相送》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唱段...
关于梁祝的故事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
中国4大民间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什么,内容呢?急
2、《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祝英台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版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权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梁祝》分几个章节?每章叫什么?表现什么?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
要一篇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左右。
”当拨起《梁祝》这断魂的琴弦,心从来没有过的感动、悲凄、落泪、无奈···唯有这凄凉的琴声还能告诉现世的世界,爱情是存在的。毋庸怀疑,在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永挥不去的影子。即使点点的怀念也是爱的心情。 高一时,音乐鉴赏课,老师播放《梁祝》的《十八相送》轻音乐给我们听时,只记得,...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东晋。《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
梁山伯与祝英台文言文注释
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 梁祝化蝶双舞。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简介30字
二人相谈投机,结伴通行。三年同窗,英台和山伯结为好友,情深意笃,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英台心中渐渐萌生对山伯的爱意。无奈碍于身份,不忍道破实情。某日,英台为父亲苦苦催还,只得告假还家,由此演出十八相送的经典戏码。虽是这般试探与暗示,那愚讷的心上儿却没能了知心意,一别成了永远。梁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