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腊八粥详略描写的好处是? 《腊八粥》一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哪一部分是详写?详写的好处是什...

作者&投稿:晁废 2025-05-21
腊八粥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是什么?

等粥部分是详写,喝粥部分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有:详略得当,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人印象深刻。


原文简介。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等粥这件事详写,喝粥这件事略写。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今儿农历腊八,按例,该喝腊八粥。

——话说,腊八粥最初,好像跟佛教挂钩?佛教又是外来的教派?

——按现在有些位,坚持“不过外来宗教节日”的逻辑,大概,我们也不该喝腊八粥?

南宋《梦梁录》里说得明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各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名佛粥。”

腊八粥就是佛粥。

《东京梦华录》说得更明白些:“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汉地的说法,腊八粥最初,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于十二月初八即腊八成道——我是不知道释尊他老人家在印度成道的时候,知不知道世上还有中国农历。

不过,估计宋朝人也懒得掰扯这个。

这不,宋朝人,已经集体这么煮粥——好吃就行了,想那么多。

因为说直白点:

大多数纪念日啊什么的,普通百姓,就想找个由头吃顿好的。千年如此。

所以我很怀疑,世上有没有所谓“最正宗的腊八粥配方”。因为这玩意一望即知,就是各种果子杂烩,有什么煮什么,很本分。物尽其用,不浪费就好

。至于后世所谓的腊八粥配方什么的,我很怀疑是后来者自己编的。

我有位老师的先生,是个在巴黎搞动画的缅甸人。他的说法:到现在,缅甸僧侣去托钵,人家施粥施糯米饭,僧侣也是有啥吃啥。对施者而言,但有就好,尽心就好,也没啥硬性要求。

我觉得,这差不多是腊八粥的精神了:

有啥吃啥,有就行。

我外婆以前,到了腊八,翻箱倒柜,把家里存的各色玩意,花生莲子、赤豆绿豆、粳米糯米,煮一锅,供一碗给观世音菩萨。

其实更像是怕浪费、清粮库,但说起来振振有词,无可辩驳:

“主要是看个诚心!你看我什么都拿来给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了,一定能得好报!”

——回头就偷偷塞给我几个干枣子,让我赶紧吃。

枣子干了之后不脆,但甜,我吃得快活。

问外婆:这样观世音菩萨不怪罪么?我外婆也有的说:

我是对外孙一片好心,菩萨心善,看见也装没看见……

家煮的腊八粥有多好吃,也未必;好处是口感繁密,坏处也在于此——火候不一定都到了,大多数时候,就是一锅稠。

反正冬天喝粥,也不在意这个:吃着热乎,喝个热闹,稀里呼噜的。加点糖,小孩子尤其爱吃。

之所以腊八粥的佛教色彩淡了,我觉得,两个缘故。

一是时间长了,二是,中国的文化,极善兼容并包

现在没人强调腊八是佛粥了,就像,不会有人特意强调天王、金刚、力士这类词,最初是佛教词汇了——因为天长日久,融入我们的文化了嘛。

据说清朝时,不信佛的人家,也家家喝腊八粥。起源如何无所谓,融入本乡本土就好。

甚至还有些奇怪的传说。

比如吧,有人说腊八粥罐该供菩萨,那是我外婆这类的念想;有些就说,装过腊八粥的粥罐,用来养花养草极好。到后来,甚至还有人专门卖粥罐的——我觉得这玩意说给印度的佛教徒听,他们估计也发愣,不知所以。

一个文化现象,离了本乡本土,自然衍生转变,慢慢世俗化,就不是故土人可以理解的了——就像我至今也没明白,湘菜师傅彭长贵发明的左公鸡,怎么被美国人搞得酸又甜的?

当然,其实也不用刻意去理解:

世上大多数事追根溯源,原初的模样,都和现在的形态大不一样。

有生命的文化,就是这样的。

反倒是已经死掉的文化,那就死守着僵硬的规矩,永世不变了。

粥热乎好喝就成了,管他呢。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兼容并包,把别人的节日融进我们自己的节日,别人的习俗发展出我们自己的习俗嘛——话说腊八粥的维基,迄今只有英语和中文版本,英语版本还全按着中文版本来的。

可见腊八粥这玩意,虽然最初起自佛教,但现在,完全是中国人说了算。

——当然,哪天韩国人忽然一拍脑袋,说腊八也是他们发明的,那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

我小学时,学过冰心老师一篇《腊八粥》。她没提腊八粥跟佛教的渊源,只说腊八对她个人的意义:

她外婆与母亲,忌日都是腊八,所以喝腊八粥,是纪念外婆与母亲。

到得后来,她的晚辈们腊八喝粥:

因为周公的忌辰,也是腊八。

我觉得,这就挺好:

吃腊八粥这个习俗,最初也许跟佛教有关,但千年以来,已经被勤劳且爱吃的人民,同化成民间习俗了。

像冰心老师这样,将腊八赋予自己的意义,有自己的纪念,自己的挂怀,也很好。

比如,释尊成道是不是腊八,我是不知道;但经冰心老师这么一提一写,我喝腊八粥时,就容易有我们自己的记忆:

四十五年前的腊八,是周公长眠之日。



好处是使文章的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能表现作者的中心思想。


你是否需要了解?

冰心的“腊八粥”与沈从文的“腊八粥”有何不同?
沈从文的“腊八粥”,重在“景”和生活,“景”不是“风景”,而是“情景”,即主题是“怀念那一段生活”。他的文章,在语言描述和感情表达方面,都更具生活的情景化,语言描写较多,而不同于冰心的心理描写较多。由于他个人所经历的历次政治运动的打击,“回湘西去”的强烈愿望,可见他对家乡和家乡...

腊八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腊八这一天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小说描述了一家三口人加上一条狗,一次晚餐的情形。那天可能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因而家里煮了腊八粥,也炒了陈腊肉。作者对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小狗哈叭在桌下钻来钻去捡骨头吃、一家人对哈叭是否馋嘴是否听话进行争执等细节进行描写,...

腊八粥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沈从文腊八粥思想感情
冰心《腊八粥》主要内容 以腊八粥为线索,作者母亲的母亲,作者的母亲,周总理都是在农历腊月初八,家家煮腊八粥的这一天去世的。作者先由自己的母亲煮腊八粥写起,介绍了腊八粥的做法和腊八粥的本来含义。自己的母亲煮粥是为了纪念她的母亲,而后来自己煮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文章的最后点明了煮腊八...

腊八粥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腊八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孩子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联系。这种情感的熏陶,无疑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他们更加珍惜家庭、热爱生活。此外,《腊八粥》还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

冰心腊八粥
作者将思念、纪念母亲这样一件无形的感情通过煮腊八粥而表现出来,感情真挚,生动具体,令人感动。

《腊八粥》这篇课文为什么让你印象最深刻100字以上?
冰心母亲的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和栗子。小的有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冰心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吃。这篇文章具有肃穆与天真的感人力量。冰心用轻柔的笔致书写...

《腊八粥》一文中“那就妙极了”一句有何表达效果?
腊八节一到,离中国传统的春节就越来越近了,浓浓的年味,在空气里蔓延开来。在这个芳香弥漫的腊月时分,品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读作家笔下的“腊八佳作”,别有一番滋味。闻到香味 就得咽三口以上的唾沫 沈从文在《腊八粥》一文中这样描写孩子喝腊八粥的场景:“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

腊八粥,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拨动读者心弦的,并不限于往事的回忆;孩子们那“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准备煮腊八粥的情景,来得更直接,更强烈,更具肃穆与天真的感人的力量!事实上,《腊八粥》正是冰心纪念周总理逝世三周年的精心之作。在此之前,她也曾“笔与泪俱”地写下悼念周总理的文稿...

冰心的腊八粥的线索是什么
冰心的腊八粥的线索是以作者的关于故乡、童年的回忆为线索,把母亲和腊八粥及悼念周总理三件事联系起来。作者的母亲,周总理都是在农历腊月初八,家家煮腊八粥的这一天去世的。在不同的时代,腊八粥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作者先由自己的母亲煮腊八粥写起,介绍了腊八粥的做法和腊八粥的本来含义。自己的...

冰心的《腊八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是的坐着世界这样的一篇文章描写了对对除夕腊八的传统节日的一种回忆,还有对家乡人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