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读音最早如何形成的 汉字的读音是谁发明规定出来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所以,您知道了吧?汉语拼音的出现,是为了将汉字“拉丁”化。孰先孰后,泾渭分明嘛。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参考资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8%AA%9E%E6%8B%BC%E9%9F%B3
最早的时候记录汉语语音采用“直音法”,就是用一个相对熟悉的同音字给另一个字注音,如“根,音跟”。发展到后来,出现了“反切法“,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这两个汉字中,取第一个汉字的声母,第二个汉字的韵母和声调,如用”都宗“给”冬“注音。再到近代,用注音字母给汉字注音,注音字母就和现代的汉语拼音很相近了,只是所用的字母是汉字的笔画或偏旁。再发展到后来,用拉丁字母代替了注音字母,形成了现代的汉语拼音。
中国古代,汉字有四个音调:平、上(Shǎng)、去、入.随着时代的发展,平声因分化为阴平和阳平.阴平就是一声,阳平就是二声,上(Shǎng)声就是三声,这里的“上”读三声,去声就是四声.入声则没有了.所以,我们这个姓氏的正确的读音应该是上(Shǎng)声“纪”(jǐ).为什么纪晓岚的姓氏“纪”应该读成上声(jǐ)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纪”这个字的最早的含义谈起.这里,我要先介绍一本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本字典,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著,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汉字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解字》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是研究的汉字最权威的、最早的一本专著.
“纪”这个字,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纪,别丝也”,段注:“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故“纪”的本义皆为丝头丝端,后引申出“系”这个动作.因此,我们可以说,“纪”这个字虽然有两个读音,但是,它的最早读音应该是表示某种物质方位的上声(jǐ),然后才延展到了表示动作的去声(jì).
值得注意的是,纪国的先祖的居住地的名字“纪”,按照我们正常的推理,它的原意应该是指丝头丝端,其最早的读音应该是表示某种物质方位的上声(jǐ).
因此,纪晓岚的姓氏“纪”正确的读音应该是上(Shǎng)声,要念成(jǐ),不能读做去声(jì).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1999年版的《辞海》从第768页至第769页所收“纪”(jì)字的23个词条中,关于人物的只有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和法国作家纪德的名字,一个中国名人都没有;而在同一版本的第764页“纪”(jǐ)字条下面不仅有纪昀,还有纪昌等中国历史名人.
象纪晓岚的“纪”这样读音发生音变的姓氏还有很多.诸如: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盖(Gě)叫天先生的“盖”(演员盖丽丽的姓也是这个读音);著名武侠小说家、笔名金庸的查(Zhā)良镛先生的“查”;中国明代画家仇(Qiú)英的“仇”;唐代诗人员(Yùn)半千的“员”;楚国的开国之主能(Nài)释的“能”;雷雨中的繁(pó,阳平)漪的“繁”(开封城里著名的古代建筑的繁塔的“繁”字也是这个读音);令狐冲的“令(Líng,阳平)狐”的“令狐”等.
有的观众说了,纪晓岚,这多么别扭啊!难道就真的不能读成“纪”(jì)么?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审订为近年也有读jì的.
因此,您要把纪(jǐ)这个姓氏读成“纪”(jì),虽然也可以,但是我的看法是,您在读这个字之前,应该征求人家的同意.纪晓岚已经作古,这个意见没有办法征求了,就只能读成纪(jǐ)了.
此外,汉语语法还规定,两个上声连读,前一个字可以读为阳平,这样,您就可以把纪晓岚这个人名读成纪(jí)晓岚.您看,这样是不是要好一点
文字起源于象形,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就有了史学界公认的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这是一个陶文,在许多陶器上都刻有此符号。有专家将其释为“旦”,即在泰山上点燃圣火以祭祀从东方升起的太阳。近来,有学者把它释为“炅”。① 然而,这种只在大汶口文化期出现的族徽文字只是作为一种部落图腾的符号来供人崇拜,根本没有汉字的特征。可能这种系统的文字早就失传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可知的最早的雏形是甲骨文。目前,我国的甲骨文发现地数量最多的有三个地方:一是河南安阳小屯;二是陕西周原遗址;三就是在山东桓台的史家遗址。三个遗址,河南小屯的甲骨数量最多,但年代已经是商代晚期;周原遗址也出大量甲骨,可是更是晚至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而山东桓台的史家所出甲骨文为岳石文化晚期,虽然字数少,且不释,但在年代上要早于殷墟所出甲骨。②由此,我们可推想,汉字体系很可能形成于山东,以后逐渐传播到其它各个地区。然文字体系已经确立,且与现代汉字具有传承关系,那它必有其原始读音。而我们现在正是要研究汉字的读音的由来以及 如何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大凡上古汉语,无非是五种基本音:喉音、舌音、牙音、齿音以及唇音,而没有现在的鼻音。这是音韵学家所归纳的5种上古基本音。依此可知,我们的祖先的语言也无非是这5大类发音。这是由人类或某一人种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给难字注音一般用直音和比况的方法。即分别是以一个与难字同音的字标注之和以一个读音相近的字作参照,说明某字读音与此字相像的注音方式。③这种注音方式的局限性大的大,遇到读音怪僻的难字则无法。大概于东汉末年,出现了反切。即用两个字,取第一字的声母与第二字的韵母来注音。当然,取两种单音节来标注一个字,就容易多了。但是,古代的注音无论是哪种方法都不能全面地诠释上古读音的规律。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讨论反切以及古代注音问题。
要研究汉字读音,必先追溯其起源。首先就要谈谈汉字是先有读音还是先有文字。其实,这个问题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把视野扩大到全世界则不难发现:各个民族几乎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而真正有文字的却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而且那些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都是些大国强国。而那些小部族则只保留自己的语言,无文字。从这一点上,我们似乎可以了解到人类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但有没有特殊情况,则无从知晓。收起
就那么出来的是
你是否需要了解?
古汉语文字的读音是怎么确定下来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最早的雏形是甲骨文。发现最多的是河南安阳小屯、陕西周原和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小屯甲骨数量最多,但年代商晚期;周原甲骨晚至商晚期到西周早期;史家岳石文化晚期,虽字数少且不释,年代早于殷墟甲骨。由此推想,汉字体系或形成于山东,后传播至各地。汉字有读音,研究汉字读音起源至关重...
汉字的读音最早如何形成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最早的雏形是甲骨文。我国甲骨文发现地数量最多的有三个地方:河南安阳小屯、陕西周原遗址和山东桓台的史家遗址。河南小屯的甲骨数量最多,但年代已是商代晚期;周原遗址出大量甲骨,但更晚至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山东桓台的史家所出甲骨文为岳石文化晚期,虽然字数少且不释,但在年代...
在没有拼音之前,汉字是如何发音的?
在没有拼音之前,汉字的发音主要依靠方言和注音系统。方言发音:在隋朝之前,汉字的读音并无统一规则,各地均采用各自的方言发音。中国地域辽阔,方言各异,同一汉字的发音在不同地区差异极大。注音系统:隋代开始,虽然有书籍如《切韵》等尝试规范汉字发音,但并未形成广泛使用的拼音系统。古代汉语表音方式多...
在没有普及汉语拼音之前,以前的中文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比如“悖,冰妹切”,前面的字为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字为下字,取其韵母,切的意思是反复磨合,也就是拼的意思,冰妹切用汉语拼音表示就是bei,声调为“妹”的声调,即四声。影响比较大的《康熙字典》就是用反切法标注读音的。 但是这些用汉字标注汉字读音的方法有很多弊端,比如反切法,入门最起码要口口教授大量汉...
汉字读音声调是怎么确定的呀
主要有三个来源:一个是古代文献,一个是民众口语,还有一个是方言语音。早在先秦时期,为了教贵族子弟学习语言文字,为了帮助人们读懂前人留下的经典著作,开始了对文字字形、字音、字义的讲解注释工作——后来发展为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即“小学”。早期给文字注音的方法,有描绘、读若、直音等。东汉...
在没拼音前,古人是如何认字的?
1、直音。直音产生于汉代末年,即以读音相同的较为简单的字来为生僻字注音,比如以"和"为"龢"标音。这种方法操作很是便捷,只要能找到相同的字就行,不过这也正是它的局限所在,毕竟并非所有字都能找到同音字,即便找到同音字,可能此字同样比较生僻,难以识读。2、读若 同样是以一个大家普遍...
汉字拼音什么时候产生?
汉字拼音的产生历程 古代的拼音体系 在古代,拼音体系并非不存在,早在明代就已经有拼音的雏形,如注音符号,又称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注音符号是在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以“ㄍㄎ”开头,1920年字母顺序改订,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
古人是如何给汉字注音的
古人在汉字的注音方面,最早的注音方法主要是直音和读若。直音是一种直接为汉字注音的方法。它始于汉代,即用一个同音字来标注另一个字的读音。比如,用张标注弓长的读音。这种注音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对于一些生僻字或者多音字,直音法就很难准确地标注其读音。读若是一种用...
古代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
最早的汉语如何记录读音
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这两个汉字中,取第一个汉字的声母,第二个汉字的韵母和声调,如用”都宗“给”冬“注音。再到近代,用注音字母给汉字注音,注音字母就和现代的汉语拼音很相近了,只是所用的字母是汉字的笔画或偏旁。再发展到后来,用拉丁字母代替了注音字母,形成了现代的汉语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