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队有赢的可能性吗? 国军在解放战争中打赢过吗

作者&投稿:广柏 2025-05-21
国民党军队解放战争期间有没有胜利过

大同,集宁战役。
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惨败。傅作义在解放战争中著名的经典战役之一,围魏救赵,攻集宁,解大同之围。军史上称之为大同集宁战役。 我军战报称消灭国民党军1.2万人,至于我军的伤亡人数,我们一直讳莫如深,没有任何一种史料提及.但我国水利部长,傅作义先生当时得意忘形,以为已得天下,授意手下在46年9月20日《奋斗日报》发表了一封《致毛泽东的公开电》,其中到是提及了他的部队打扫战场时掩埋的我军牺牲人数为2万余人,未提及受伤人数.傅作义的电文引起全党全军的愤慨。据说,毛泽东当说了八个字;“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张家口战役
此外傅作义还在差不多的时间在张家口打了一场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昌的经典战役,占领了张家口.这场战役双方的损失人数不祥,后果是解放军丧失了大量的解放区土地,说老实话,华北国民党军还是很强悍的,至少比西北胡宗楠和山西阎西山的部队强.
淮阴之战
1946年9月,张灵甫率蒋军整编74师主攻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整编74师一路突破华野在运河与洪泽湖之间设置三道防线,到达淮阴城下,谭震林下令扒开运河大堤,放水也无法迟滞74师的迅猛攻击。18日张灵甫亲临一线督战,发起夜战,从共军各纵的结合部成功突破,用假口令诈开南门,对华野进行内外夹击,三野反击未能奏效,全线崩溃,被迫于19日撤出淮阴。74师继续追击,又于22日攻占淮安,至此,蒋军控制两淮,张灵甫获三等云麾勋章。三野在华东只剩下了山东解放区,华中主要工商区两淮的丢失对于华野兵力补充、后勤补给和部队回旋都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 1946年12月,张灵甫统一指挥蒋军整编74师和整编第28师第192旅以及新7军一部共5个旅二攻涟水,张灵甫吸取以往教训,以一部从西面攻击涟水,三野措手不及,华野三大主力之一的第6师奉命回师增援,在涟水城外被74师重创,6师伤亡达5000人以上,完全丧失了战斗力。74师胜利攻占涟水。由于涟水接连失利,苏皖解放区绝大部分地区被蒋军占领,华中野战军主力被迫北撤山东。
一战四平战役。
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保卫四平之战。坚守一月,歼敌一万,自损八千,被迫后撤,被国民党军追了上千里,一直撵过松花江。
二战四平战役。
此役,国民党阵亡1.6万人,解放军在1.5-1.8万人之间,伤者不计其数。
南麻、临朐战役。
华野歼灭整编74师后粟裕开始轻敌,认为胡琏的整编11师是个软核桃,1947年7月开始攻击南麻,不想胡琏花了二十余日在南麻村庄周围构筑了无数集团梅花形子母堡工事。共军每打下一地堡,仅仅消灭对手两三人,而自己却付出去了至少一个排的有生力量。这样进攻了三天,南麻纹丝不动,而黄百韬集团军的援兵已经到了。粟裕两面受敌,难以支撑,不得已下令退兵。粟裕手下的四个纵队伤亡惨重。蒋军损失在8000人,三野大约在14000人。南麻战役失利后粟裕为了鼓励低落的士气,匆忙中决定攻打临句的李弥,不想在发起进攻的时候,突然大雨倾盆,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弹药受潮,攻城受挫,士兵被洪水冲走,淹死不计其数,惨不忍睹,蒋军各路援兵纷纷赶到,不得已只得全军撤退。临朐战役华野总共损失11000人,被俘约500人,国军损失5000余人。
帝丘店战役。
1948年6月底,华野发起豫东战役战役第三阶段,抽调主力1、4、6及两广纵队围攻黄百韬兵团于帝丘店地区,黄率部退入帝丘店为中心的村庄内防守,面对华野日以继夜的猛攻,形势急,黄百韬亲率残余部队,在4辆TANK掩护下,反守为攻,发动逆袭,创造了国军战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的唯一战例,面对绝对优势共军,黄部伤亡惨重,本人也负伤,仍死战不退,部队受司令激励、鼓舞,拼死猛冲猛打,竟一举夺回4、5个村庄,遏制了华野进攻势头,稳定了阵线,与此同时援兵74师的迅速增援,邱清泉五军采用大迂回战法,绕到华野包围圈背后,出其不意地猛烈进攻,内外夹击,华野全线溃退,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黄河边上,光伤员就俘虏了几千名。皮定钧后来回忆说:“此战我们仅杀伤敌军一个整师,但是我们“叁弟兄”(华野1、4、6纵 )都残废了。
西府战役。
1948年4月,当时西北野战军向宝鸡发动进攻,连克数城,初期大胜。但国民党军迅速组织反击,解放军反陷入重围之中。后转战一千余里,突出重围,弄得极为狼狈。此战歼敌二万,自身伤亡一万五千。
金门战役
1949年10月,第三野战军十兵团二十八军对金门发起进攻。因战役发起过于仓促,渡船被毁,后援不济,苦战三天后,全部主攻部队共9086人,除数人渡海逃回外,全部牺牲或被俘,是解放军战史最为惨痛的失败.国民党军伤1982人,亡1267人. 金门战役直接的影响就是攻打台湾的计划被推迟.

战争不可能不考虑政治和民心因素。因为战争本质上,其实就是政治的延续。甚至可以说,决定战争发展的主导者,就是政治。如果朋友非要找几个非政治因素的话。我想,首先在战略大局上,国军似乎轻视了东北。当时的蒋介石控制了中原地区,在战略优势上要比解放军强的多。东北地区由于日本多年的占领,其重工业体系发展的要比中原地区好。其战略资源也较为丰富。加上有强大的苏联作为坚强后盾。解放军的优势比较明显。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整个中国的北方地区,都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外蒙,内蒙,新疆等等。在解放军占领东北后,解放军的军事消耗得到了较大的保证,从而不再像以前那样物资贫乏拮据,连一个子弹都得省着用。同时还提供有重武器。因此蒋介石不但是腹背受敌,而且这个“背部”甚至比“腹部”还具有更强的威胁性。从军心上看。蒋介石虽然控制中原地区,但是也并不是绝对控制。各路军阀虽然被蒋介石利用日军借刀杀人,逐渐被削弱实力,但是各路军阀的影响力仍然存在。朋友可以仔细看看内战历史,那些起义的国军将领,恐怕大多都是原来的老军阀体系,而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所以,国军乍看很强大,实际上基础很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再优秀的国军将领也无法得到有力的盟友。解放战争后期,随着战局的恶化,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国军派系部队之间互相猜忌,互不支持。相对而言,毛泽东乍看似乎弱小,但是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后,可以说是众志成城,上下一心。军队派系之间的矛盾,也都被毛泽东给压下去了。从军事指挥上。蒋介石喜欢好为人师,没事总是想表现一下自己的军事才华,动不动就想来个飞机“御驾亲督”,结果是妨碍了手下将领的才华发挥。却不知就算是古代帝王,也还知道有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在这一点上,我想这可能是和两个伟人的经历有关。蒋介石是士官出身,在军队中干了大半辈子,总觉得自己的能力很牛叉。而毛泽东是文人出身,虽然有一些军事才能,但是也很明白自己并不是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宏观大局上可以去做做,局部战役上,趁早少折腾

国民政府方面没有共产党那么心急火燎,他们更多考虑行动的合法性、全盘性和对国际局势的牵动,诸如分外交、行政、军事三方面接收东北,与苏联的关系和外交谈判问题。八月三十一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和国民党中常会才通过《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任命熊式辉为行营主任、杜聿明为保安司令;九月初立法院长戴传贤召开会议讨论东北接收办法;十月十二日熊氏等人抵长春,与苏军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开始艰难的谈判过程。此时共产党军队马不停蹄,已经有十万人开进东北,国民政府的人士们还在开会研究、外交谈判。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不过,抢先一步,并不就能占上风。国民政府方面的外交谈判和行政接收均告失败,不得不采取军事接收行动,使用飞机空运和军舰运兵方式,抵达东北,却遭到苏军以种种借口拦截和阻遏,不允许中国军队在大连、营口、葫芦岛、安东等港口登陆,只得改在秦皇岛登陆,因此再度迁延时日,难以尽快占据战略要点,形成钳形攻势。

自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国军进入东北的,有石觉的十三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孙立人的新一军,陈明仁的七十一军等七个军共二十八万人。这些部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越南、缅甸及中国西南调运东北。杜聿明坐镇秦皇岛指挥。

共产党军队赶在国军前面占据东北,必然导致双方在东北首先爆发战争。双方对此心知肚明。国军向北挺进,一路与先占地利的林彪军队激战而迅速推进,十三军全部美式装备,战斗力强大,逼迫林彪部队一路后退,很快攻占锦州;次年三月占领沈阳,随后四面开花,占领抚顺、铁岭、辽阳、鞍山、营口等重要城市。共产党军队则占领北部四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这样,形成南北对峙态势。

打正规战林彪大败

四平位于沈阳和长春之间,为交通枢纽,成为国共两军攻防重镇。国军向北推进,必克四平,共产党固守长春,必守四平。另一方面,毛泽东想固守四平以拖延时间,确保北部大城市,等待调停中国内战的美国特使马歇尔由美返华,可获得更多谈判筹码。不过,林彪对毛死守四平主张最初持不同看法,他不看重固守城市,而强调消灭敌人,实际上他深知对方火力强大,不愿硬拼;在激战中,因兵力悬殊而无法守住,黄克诚电报吁求放弃四平、长春,毛置之不理。毛在战前指示,准备数万人伤亡。

双方军队在四平第一次正面大战。毛泽东一厢情愿地要求“死守四平,寸土必争”,林彪(此时已拥有三十万人)在四平和本溪各集结十万军队死守。这给一路攻势锐利、渴望大试锋芒的国军一个良机。蒋介石电文要求“一举击破共军之主力”,指示此战应集中空军全力、采用空陆联合作战模式。此次大战,空军轰炸发挥巨大威力,重创本溪林彪十万部队。参战的七个军,五个是全副美式机械化装备,其中孙立人的新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则是国军五大主力中的两支精锐,士兵训练有素,拥有强大火力。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具有杰出军事才能,他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部队;廖氏亦是出色军事人才。此时,国军在东北共二十八万。

这次大战,从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八日打到五月十八日。国军在本溪和四平两地发动强大攻势,空军猛烈轰炸,首先力克本溪,十万林彪守军大败溃逃。国军挥师北上,援战四平,然后兵分三路,以空中优势发起立体攻势,四平十万林彪守军又溃败。五月十九日占领四平。

林彪驻守本溪、四平两地二十万军队重创溃逃。前来四平督战的白崇禧将军已被任命国防部长,他当机立断,命令杜聿明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长春,然后兵分三路,向北挺进,穷追再创逃往哈尔滨方向的林彪败军,一路收复许多要地。孙立人将军指挥的新一军锋芒所向,如秋风扫落叶,至五月三十日,已越松花江,直逼离哈尔滨不到一百里的双城,实已兵临城下。

白先勇先生以双方史料揭示,林彪部队四平大败,伤亡极大,一路长途北逃哈尔滨,在国军飞机轰炸和机械化部队之汽车坦克追击下,已成惊弓之鸟,乱成一团,其状狼狈万分;官兵极为颓丧,奔逃中被俘、投降极多,有的部队丧失三分之二,已失去战斗力。四平大败,使林彪心理大受挫败,情绪反常,亦受部下奚落。他承认四平战役伤亡重大,承认美式装备厉害:“我们对全部美械装备的敌人还是估计不足……这是最大的教训。”政府军估计此役林彪军队伤亡四万人。

五年后林彪拒绝担任朝鲜战争指挥员,我想,四平大战和美式装备之威力给他的这一惨痛记忆和心理震撼应当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四平惨败,也是毛泽东的失败。中共中央大惊,毛电告林彪“应主动地放弃四平”时,林已带败军前一天逃了。这时,毛才意识到四平兵败后果严重,严饬其余各部不可行动,勿惹国军,避免给对方在中原开战以口实。孙立人大军兵临哈尔滨城下,林彪守军不能再战,黄克诚、林彪分别于五月三十一日、六月一日电告毛泽东:无法阻止敌军占领齐哈,若退出齐哈而得停战,亦属万幸;准备游击、放弃齐哈。两天后,毛同意。这意味,十个月来,共产党在东北的军事行动彻底失败。毛泽东牺牲数万将士生命以死守四平,与火力强大、锋芒颇锐的国军展开阵地战这一决策,是大错误,导致满盘皆输

很难,破坏比建设容易。

小日本留下的烂摊子,作为当时的民国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共产党一方没有负担,有钱的一杀,土地一分就能搞定。

如果国民党做就束手束脚,因为有钱的那些也是他治下的百姓,他们的生命和财产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平均地权,他只能慢慢的通过国家补偿来做。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足够大暴乱几十次了。

所以当时共产党赢面很大。

有赢的可能性,如果辽沈战役期间,蒋介石把南方的军队都调到东北来,对我党军队进行里外夹击,形成合围之势,那我党的处境就会非常困难了,国民党军队就会有取胜的可能性。

国民党的失利,现在官方说法是失民心,但其实共产党主要是依靠土地改革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而国民党内部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派系争斗,内耗太大,效率很低,因此给了共产党以弱胜强的机会。譬如孟良崮战役,张灵甫所部主动担任了吸引共军主力的任务,但周围的国民党将领由于嫉恨张灵甫,支援不力或根本没打算支援(就好像刘封、孟达不支援关羽),74师被共军全歼。
而初期国民党军队曾经将解放军逼退至黑龙江以北,但强弩之末、不穿鲁缟,解放军以东北为大后方最终逆转翻盘。

国民政府方面没有共产党那么心急火燎,他们更多考虑行动的合法性、全盘性和对国际局势的牵动,诸如分外交、行政、军事三方面接收东北,与苏联的关系和外交谈判问题。八月三十一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和国民党中常会才通过《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任命熊式辉为行营主任、杜聿明为保安司令;九月初立法院长戴传贤召开会议讨论东北接收办法;十月十二日熊氏等人抵长春,与苏军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开始艰难的谈判过程。此时共产党军队马不停蹄,已经有十万人开进东北,国民政府的人士们还在开会研究、外交谈判。


你是否需要了解?

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其中著名的“三大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这些战役对最终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10月,是三大战役中最早开始的一场。东北地区对于全国的战略意义重大,因此这场战役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力量对比...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中有这么多抗战名将为什么最后还是输掉了
最后,心理因素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士气和信心方面,他们与共产党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而共产党则通过政治宣传、思想教育等方式,成功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意志,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综上所述,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输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列宁格勒等城市为什么那么难以攻取? 而解放 战争中,锦州天津等城市...
1.战争性质不同,巷战历来是战争中的噩梦,一直军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进行巷战的,卫国战争是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什么好商量的。而解放战阵说得再好听,毕竟是内战,都是自己的同胞,谁愿意把城市打成一片废墟,从这点说抵抗意志就不同。2.战斗力来说,打锦州,天津那会,...

国共战争中,解放军战胜的原因有哪些
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外因: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

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国共双方战略决战中作为最高领导的蒋介石刚愎自用,主观武断,朝令夕改,指挥无能,国民党军不失败是不可能的。3.联合体式的军队没有战略协同。国民党军队本身是一个各种军队成分的联合体,除了蒋介石系统外,还有一些诸如桂系、西北军及地方实力派,在战争中不肯配合,见死不救,相互拆台的事时有发生。在淮海战役期间,...

解放战争最难打的一仗是怎么回事?
解放战争也叫国第二次国共内战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在这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中,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之后的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结完结。在解放战争时期,打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应该就是...

解放战争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是哪些?在哪个时间?
在这场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英勇战斗,最终赢得了胜利。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这三大战役的成功,不仅增强了人民解放军的士气,也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通过这些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为最终的全国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总的来说,辽沈战役、淮海...

解放军为什么在弱势时逆转的原因在哪?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赢?
政治上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农民全力支持军队。而国统区在抗战胜利后,各大势力劫收敌伪资产,让人对国民党政府失去信心。而后因为战争和官僚搜刮,造成巨大的通货膨胀,更是民心尽失。军事上国民党军队,有些地方部队不服从指挥,有些军事将领只想保存实力,造成军事指挥...

人民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迅速胜利的原因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渴求独立、富强的理想压抑太久了。2、中共的土改又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3、从数字和史实上看,国民党急速堕落和腐败是令人不可想象的。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威望达到顶点,万万没有想到,国民党在胜利到来的时候,迅速在政治上、经济上暴露出它的独裁、官僚体制所形成的腐败,国民...

百万雄师过大江时共方有多少人?
大概也就70-80万人,国军大致70万人。但是国军当时已经军心涣散,无心抵抗了,并未组织有效的反击。最终我军以6万伤亡歼灭改编国军43万余人。虽然算不上以少胜多,但是胜果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