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处理中常用技术概述?
1 混凝技术
混凝技术的处理对象是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其关键技术是选择和投加适当的混凝剂,经混凝过程使水中悬浮物和胶体形成大颗粒絮凝体,然后通过澄清、沉淀进行分离。历史上很早以前就有以明矾净水的记载,直至今日,我国的水厂大都采用铝盐或铁盐作为无机混凝剂,近年来也研究开发和应用了一些新的混凝剂如无机聚合态的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硫酸铝(PAS)等,也包括一些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PAM)等。
给水和废水的处理过程中,为了满足用水水质和环境排放的要求,一般在预处理中采用混凝沉淀法,即向水中投加混凝剂或絮凝剂以破坏溶胶稳定性,使水中的胶体和悬浮物颗粒絮凝成较大的絮凝体,以便从水中分离出来,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混凝处理实际上包括凝聚和絮凝两种胶体颗粒物的聚集过程,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水处理工艺,应用十分普遍。近年来,在絮凝动力学、絮凝形态学、新型高效混凝剂以及高效絮凝反应器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推动了混凝技术的进步。
2 过滤技术
过滤技术是选择和利用多孔的过滤介质(或称滤料截面)使水中的杂质得到分离的固液分离过程。它通常与混凝、澄清或沉淀结合使用,这样不仅能有效的降低水的浊度,而且对去除水中某些有机物和细菌、病毒也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在生活饮用水处理中,过滤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多数工业用水处理中也常采用作为预处理过程。根据过滤技术的特点可知,在过滤技术中选择适当的过滤介质-滤料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常用的过滤介质--滤料从砂、无烟煤、微孔塑料、陶瓷,到各种高分子分离膜等可以有多种选择,它们可以去除水中不同粒度的杂质,此外,通过对过滤器进行优化设计可对过滤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原水经过混凝澄清处理以后,大部分悬浮物已被去除,但此时水质仍无法满足饮用水标准和后续处理工艺的水质要求,所以在常规水处理工艺中,过滤常被安排在沉淀池或澄清池之后,经过滤后的出水浊度可以降到小于1单位。在原水浊度较低时(25单位以下),也可采用不经澄清直接过滤。
3 吸附技术
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的过程,他可以发生在气--液、气--固和液--固两相之间,在水处理中主要讨论物质在水与固体吸附剂之间的转移过程。许多多孔的固相物质可以作为吸附剂,例如活性炭、木屑、活化煤、焦炭、吸附树脂等,其中以活性炭使用作为广泛。吸附剂表面的吸附力可分为分子引力(范德华力)、化学键力和静电引力三种,故而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影响吸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吸附剂、被吸附物质的性质和吸附过程操作条件等,吸附剂的性质又可分为吸附剂微孔的大小、比表面积以及其表面化学特性等。吸附过程操作条件主要与pH值、温度、接触时间等因素有关。
活性炭吸附技术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在给水处理中去除微量有害物质和嗅味等,尤其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效果较好,因而可单独或与臭氧结合用于给水深度处理。此外,活性炭吸附在废水处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在新的吸附剂方面又发展了有关的离子交换树脂和KDF等吸附剂已在给水处理中应用较广,值得重视。
4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利用特殊的有机高分子或无机材料制成的膜将溶液隔开,使溶液中的某些溶质或水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膜分离的优点是分离截面效果好,一般没有相的变化,设备容易操作,便于产业化等。当然,膜分离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待处理的原水水质要求严格,处理能力相对较小,需要注意膜的堵塞与清洗等,目前常用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反渗透(RO)、电渗析(ED或ERD)、纳滤(NF)、超滤(UF)、和微滤(MF)等,主要用途也各不相同,ED或ERD的局限性是可去除带电杂志,但对病菌和大多数有机物效果较差;UF和MF去除颗粒直径较大,但运行时所需压力较低,膜的成本和运行费用较低;而RO和NF由于它们分离的颗粒直径小,对病菌、有机物和无机物均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具有较广泛的处理能力和应用范围,既可用于工业水处理,也可应用于饮用水处理,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NF技术,因其运行压力较低,膜的成本和运行成本大幅减少,目前正成为水处理中优先发展的技术和领域。由于水资源紧缺是21世纪全球的一个突出矛盾,而且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与严格,水质分析检测技术不断改进,膜的生产成本及销售价格有下降趋势,因此,膜技术在水处理方面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5 消毒技术
水的消毒主要是为了杀灭或抑制水中对人体有害的致病微生物。水的消毒技术可分为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两大类,化学消毒中采用的消毒剂又可分为氧化型消毒剂和非氧化型消毒剂,氧化型消毒剂中应用最广的是氯及其制品,这是由于氯的价格低廉、消毒效果良好、使用较方便等特点,在非氧化型消毒剂中如季铵盐等在工业冷却水的杀菌,灭藻中应用较多。物理消毒中应用较多的是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的特点是杀菌效果好,不需很长的接触时间,受水中的PH值和氨氮影响较小,能通过强氧化作用消除水中的有机物,对水中的铁、锰、色度和嗅味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缺点是耗电较多,运行费用高,同时,臭氧需边生产、边使用,不易存储;紫外消毒的缺点是消毒作用有一定的作用距离和范围,当水中的悬浮物和浊度高时会妨碍紫外线的透射等。
近年来以氯为主要消毒剂已发展了一些新品种,如二氧化氯(ClO2)、
氯代异氰酸盐(TCCA与DCCA)以及一些加氯的增效剂,如等三嗪类化合物等,此外,含溴的消毒剂也有相应的发展,在非氧化型消毒剂中出现了异噻唑啉酮、季铵盐等新品种。物理消毒中臭氧和紫外消毒也发展较快,这可能和加氯后产生消毒副产物有关,如卤代甲烷类化合物等,有的已确认为致癌物而引起广泛关注,因此非氯消毒剂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6 结语
给水处理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必要的处理技术改善原水水质,使他们符合生活饮用或工业使用的要求,因此水处理需要根据原水水质和出水水质的要求加以确定,为了达到处理的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技术,有时往往将几种处理技术结合或复合使用。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你是否需要了解?
常用的给水深度处理方法
目前,常用的给水深度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加酸处理:加酸的目的是将循环水中的碳酸盐硬度降低,防止其分解水垢,通常是向循环水中加入硫酸,其反应为: Ca(HCO3)2+H2SO4=CaSO4+2CO2+2H2O (2)炉烟处理:其原理为,烟气通过专设的二级除尘后,烟气中的SO2大部分溶于除尘器的水中,而...
建筑给排水技术概况?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建筑给排水技术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我国建筑给排水自1949年建国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房屋卫生技术设备阶段即初创阶段,自1949年至1964《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开始试行时为止。二、室内给排水阶段即反思阶段,自1964年至1986年《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被审批通过时为止。
给水处理技术工艺要点应用探究?
二、给水处理技术的应用要点 1、预处理技术 1.1 化学氧化预处理技术 化学氧化预处理技术是指向水体中投加化学氧化剂,氧化分解水中的污染物。常用的化学氧化剂有氯气、臭氧、高锰酸钾和紫外光氧化及其联合工艺。化学氧化法可有效降低水中的有机物含量,提高水中有机物的可生化降解性,有利于后续处理;可...
水处理的介绍
随着人类生活不断提高水体富营养化氨氮、磷等营养盐问题和国家环保局对污水排放标准一步步提高,沿用了许多年传统的“一级处理”及“二级处理”水处理工艺技术和设备,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的高浊度和高浓度污水的处理要求,而且处理工艺流程长,系统庞大,而且还散发大量臭气。运营者要想达到最新排放标准,需要...
常见的水处理技术有哪些
水处理便通物理、化手段除水些产、需要物质程 适用于特定用途水进行沉降、滤、混凝、絮凝及缓蚀、阻垢等水质调理程 由于社产、与水密切相关水处理领域涉及应用范围十广泛构庞产业应用 说水处理包括:污水处理饮用水处理两种经用水处理药剂: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铝铁、碱式氯化铝聚丙烯酰胺性炭及各种滤料...
水处理技术涉及哪些具体应用和处理方法?
水处理技术涉及的具体应用和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具体应用 工业水处理:用于冷却水的循环处理、锅炉用水的软化与除盐、工业废水处理等,以确保工业生产过程中水质的安全与稳定。生活水处理:包括自来水的净化、家庭用水处理、游泳池水的循环净化等,以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安全。农业水处理...
给水处理的方法有哪些
3. 有机物去除方法包括:粉状炭吸附、原水曝气、生物预处理、臭氧预氧化和消毒、高锰酸钾预氧化、过氧化氢预氧化、预氯化、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生物活性炭、膜分离、大孔树脂吸附(用于工业纯水、高纯水制备中有机物的去除)等。4. 消毒方法包括: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电化学...
景观水处理的常用方法与比较
工程上常见的方法包括:循环过滤法、化学药剂法、跌水曝气法、气浮法、生态系统净化法和生态系统过滤法。景观水处理的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此常用景观水净化技术进行详细比较。 无需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占用河道面积小(每台仅占4.8m2),比人工湿地法可节省土地...
现在的水体净化大多使用什么技术
生活饮用水处理生物预处理采用好氧生物膜法。已经开发实用的处理技术主要有: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淹没式生物滤池法。生物接触氧化法采用挂满弹性填料或纤维束填料的水池,池中设有穿孔管曝气装置,供给生物处理所需要的氧。淹没式生物滤池采用颗粒填料作为生物生长的载体,一般采用陶粒填料,池型与给水处理的砂...
最新给排水有哪些
二、绿色给排水技术 绿色给排水技术主要侧重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中包括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中水回用技术等。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以通过收集、储存、净化雨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减少了自来水的使用。中水回用技术则是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回用于非直接接触人体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