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字体经历了哪几个演变发展阶段?各有什么主要特点
汉字的发展过程为:
商代之前:
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商代之后,甲骨文出现之前有产生:
贾湖刻符、双墩刻符、半坡陶符、青墩刻符以及庄桥坟刻符。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
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
殷商时期: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西周时期:
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
汉朝时期:
(1)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2)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
唐朝时期:
(1)“楷书”尤为盛行;
(2)“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
(3)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
宋朝时期: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宋体字”也应此产生。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
新中国时期:
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关于汉字的简介: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 ,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语言,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文字。
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以及派生的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变,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高度完备的水准,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都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官方的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5.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
6.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7.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扩展资料:
汉字,是用于书写汉语普通话及方言的文字 ,也可被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韩语等语言。是中国的唯一官方文字,也是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之一,目前确切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的甲骨文。在日本语中与平假名、片假名混合使用。
汉字也曾经是李氏朝鲜的官方文字之一(15世纪朝鲜世宗发明谚文,亦称朝鲜文/韩文),目前韩国只在需要汉字标记以避免词义不明的情况下使用,朝鲜则全部采用谚文拼写。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由汉族发明并改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商朝甲骨文、玛雅文字)之一,亦是其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历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汉字发展至汉朝隶书时被取名为“汉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
汉字(Chinese character),也称中文,是与汉语相对应的文字,它由4300年前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发明,在古文献中被称为“书”、“书契”,到了汉代才有了“汉字”一词,用于指称中国汉族文字。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性质的单音节文字,现代常用的汉字有四千到八千个,大多数是形声字。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汉魏隶书体-楷体-宋体演变而来的。在长久的实践中,中国汉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长久积累的知识都依靠汉字保存至今。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独特工具,汉字对中国和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伟大的作用。
概述“鸟迹”图(又名“三皇内文”),汉字的前身。 作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作为上古中国维持统一的关键性措施,汉字是距今4300年的时候,由当时在位的帝王黄帝下令创制的,创制工作由黄帝史官之一的仓颉总负责(《通鉴外传》:“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参与者有黄帝另一位史官沮诵、黄帝的老师大挠(协助仓颉创制干支字)和一位数学家隶首(协助仓颉创制基本数字和数字单位)。仓颉所创制的汉字,在中国古文献中被称为“书”、“书契”。古代的“图书”(“河图洛书”)中的“书”,就是指汉字。
创制汉字的时代背景:来自浙江良渚文化区的古越族在2600 BC时候第一次统一了中国,这就是三皇时代的开始。在三皇时代,古越语成为2600 BC-2300 BC时期的官方语言。古越语是一种多音节语言,没有相应的文字,我们只能用汉字记音的方法来回顾并窥探其部分词汇。用汉字记音的古越语词汇今天尚可看到一小部分,如“昆仑”(意为“台风”)、“伏羲”(其意不明)、“飞廉”(意为“风伯”)、“诸稽”(其意可能是“司马”)、礛诸(意为“砥砺”)、“阏逄”(意为“甲”)、困敦(意为“子”)等等。由于良渚文化集团在长达700年(3300 BC-2600 BC)的中国统一过程中使用了包括武力在内的各种手段,得罪了不少族群,与他们结下了世仇(黄帝推翻三皇统治的涿鹿之战,参与者多为三皇集团的世仇,他们参战的目的就是报复。《盐铁论》卷第八《结和》云:“大夫曰:‘轩辕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引文中提到的“两皞”就是伏羲和少皞,他俩和蚩尤都是报复对象),因而他们在心理上抵触并拒绝接受古越语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用语。燧人、伏羲父子二人当政的时候,曾试图用古越语对世间所有事物进行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标准化命名(《春秋命历序》:“羲皇、燧人,始名物虫鸟兽之名。”),这种把一个强势族群的语言强加到各族群头上的做法势必引起普遍不满。所以,伏羲、女娲过世不久,三皇统治就被推翻了(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新上台的黄帝政权当然不可能继续采纳古越语作为官方语言,但选择任何一种其他族群语言仍然有不被全天下接受的可能,因此,为了维护国家的继续统一,黄帝政权就只有创造公共文字和语言这一折中方案可以选择了。至于汉语,正因为黄帝创造汉字之前没有全国统一的语言(只有古越语曾接近成为全国统一语言),所以汉语是一种人工语言,它是随着汉字的创制而诞生的。换言之,中国在三皇时代才实现第一次统一,才有了第一个官方语言——古越语,而在第一次统一之前,因为从未过官方语言,所以就不可能事先存在全国统一的语言——汉语。这就是汉字(汉语)被创制的时代背景。
汉字创制的可能地点有三个:一,今山东日照两城镇(古名“穷桑”),黄帝登基之地;二,今山东曲阜,黄帝自穷桑迁都之地(见《帝王世纪》),三,今河南新郑,黄帝定都之地。最可能的地点是曲阜。
创制汉字的技术背景:
1.汉字发明前,史官用图画记载历史。三皇皇室的前身即良渚文化集团王室。良渚文化集团在3300 BC至2300 BC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很可能有了史官,其第一个史官,用汉字追名为“史皇”,《世本》:“史皇作图。苍颉作书。”《宋濂画原程敏政皇明文衡卷一六》:“史皇与仓颉,皆古圣人也。仓颉造书,史皇作画”。《吕氏春秋》亦曰:“史皇作图”,即第一个史官记录历史的手段是“图”,这种以图载史的方法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代,和汉字记录并行不悖(《吕氏春秋•先识览》:“晋太史屠黍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舔笔和墨……”。)。而三皇以前,只有图画,没有文字。朱熹《周易本义》:“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画”。《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功可象于图画,德可刻于金石,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三皇以图载史,五帝以书载史,故文献均谓“河图洛书”,此中存在先图后书的次序,即“图书”从来不会颠倒说成“书图”。郑樵《通志•图谱略•索象篇》:“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均可窥见古代史官以图载史的史影,且有先图后书的规矩。以下是载史之图历代相传承的文献纪录:《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桀将亡,太史令终古执其图书而奔于商。”“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即夏图转给了商王室,夏商之图转给了周王室。
2.三皇史官载史之图常常画有鸟形象,故此种图画被称为“鸟迹”。《续博物志》卷五云:“仓颉本鸟迹为字。”《中论•治学》:“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淮南子•说山训》:“(苍颉)见鸟迹而知著书。”东汉《正始石经》:“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兖州续志》:“仓颉,冯翊人,黄帝史官也,生四目,观鸟迹而制字。”这些文献记载中提到的“鸟迹”,绝不是大自然中河流滩涂上水鸟留下的足迹,而是三皇史官留下的“鸟图”,又名“三皇内文”。《路史》:“而三皇内文皆三元八会,自然成文,诸仙皆谓鸟迹之始”。所谓“内文”,是指“内部使用的文字”之意,故相对而言,仓颉发明的并以黄帝政权力量强推于全国的文字属于“外文”,即除了内部,外部也通用的文字。黄帝政权传承三皇内文的情形:《抱朴子•地真篇》:“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劾召万神。”《太上灵宝五符经序卷下第十六》:“昔在黄帝轩辕,鲁省《天皇真一经》而不解三一真气之要,是以周流四方,求其释解尔。乃命驾出而远游,昌宇骖乘,方明为御,力牧从马。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天文大字,以刻召万神,役使群灵。”
简言之,汉字存在其前身——载史之“图”,这种图中常常刻画有鸟的形象而被称为“鸟迹”,又称“三皇内文”,是三皇史官记录历史的手段和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鸟篆”就是“鸟迹”版的汉字,因为吴越地区是三皇皇室起源的地方。
鸟迹图举例:见右上角。
汉字作为与汉语相适应的文字,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最晚出现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中国大陆将汉字笔划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目前在使用汉语的地区,大都使用两种规范汉字,分别是繁体中文(繁体字)和简体中文(简体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3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过程仍在继续进行。
为进行信息交换,各汉字使用地区都制订了一系列汉字字符集标准。
① GB2313字符集,收入汉字6763个,符号715个,总计7478个字符,这是大陆普遍使用的简体字符集。楷体-GB2313、仿宋-GB2313、华文行楷等市面上绝大多数字体支持显示这个字符集,亦是大多数输入法所采用的字符集。市面上绝大多数所谓的繁体字体,其实采用的是GB-2313字符集简体字的编码,用字体显示为繁体字,而不是直接用GBK字符集中繁体字的编码,错误百出。
② BIG-5字符集,收入13060个繁体汉字,808个符号,总计13868个字符,目前普遍使用于台湾、香港等地区。台湾教育部标准宋体楷体等港台大多数字体支持这个字符集的显示。
③ GBK字符集,又称大字符集(GB=GuóBiāo国标,K=扩展),包含以上两种字符集汉字,收入21003个汉字,882个符号,共计21885个字符,包括了中日韩(CJK)统一汉字20902个、扩展A集(CJK Ext-A) 中的汉字52个。Windows 9598简体中文版就带有这个GBK.txt文件。宋体、隶书、黑体、幼圆、华文中宋、华文细黑、华文楷体、标楷体(DFKai-SB)、Arial Unicode MS、MingLiU、PMingLiU等字体支持显示这个字符集。微软拼音输入法2003、全拼、紫光拼音等输入法,能够录入如镕镕炁夬喆嚞姤赟赟
你是否需要了解?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史过程?
有关汉字历史的资料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是: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什么阶段
阶段特点:西周晚期的文字,开始变得线条化和规范化。历史意义:为方块文字打下了基础,是汉字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小篆:阶段特点:秦统一六国后形成的文字,象形意味逐渐减弱,符号意味增强。历史意义: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对后世汉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隶书:阶段特点:起...
概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过程
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就像是古代象形文字的“放大版”,而小篆则是秦国时期的通用文字,是大篆的“瘦身版”哦。隶书: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它起源于战国时期,对后来的书法影响可大了,就像是书法的“前辈导师”。楷书:楷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字形简化,字体端正,...
汉字文化的演变过程
汉字文化的演变反映了汉族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明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变迁。汉字的演变过程,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永恒魅力。汉字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4、隶书。这是汉朝通用的文字。始于秦未,沿至三国。5、楷书。这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6、行书。这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汉字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发展过程,约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人使用它。汉字在文化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几千年来,汉字的...
汉字的演变过程五个阶段
汉字的演变过程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汉字演变的八个过程
汉字演变的八个过程如下:1、甲骨文(商朝)。甲骨文是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在使用了,距离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甲骨文也是具有字体的文字。最开始甲骨文是商朝的贵族们用来占卜用的,一半都是写在乌龟壳或者是动物骨头上的,现在人们研究商朝的历史也都是通过甲骨文进行的。2、金文(商朝)。这...
汉字发展演变过程
十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 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
汉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楷书逐渐成熟,成为习字的法式楷模。6. 行书: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形成于东汉末年。行书书写较为自由,速度较快,但不失正体字的形态,成为手写的主要字体。汉字的演变不仅推动了文字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这一演变过程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汉字演变过程七个阶段
汉字演变的七个阶段:一是甲骨文,二是金文,三是篆书,四是隶书,五是楷书,六是草书,七是行书。汉字演变的过程顺序:象形文字、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就是我们中国古老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了,目前我们确定的历史出现的时候最早的时候叫做象形文字(也有人说象形文字并非文字而是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