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看天气 古代人们是怎样了解天气的
古人看云识天气。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暖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下雨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2、炮台云,雨淋淋:
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3、云交云,雨淋淋:
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4、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5、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这里所指的云,是低压区里的低云。低压是自西向东的(实际上往往是自西南向东北移动)。云往西,说明该地处于低压前部,本地将因低压移来而降雨;云往东,说明低压已经移过本地,本地处于低压后部,天气即将转晴,转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阵风。
6、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7、云往东,车马通; 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8、棉花云,雨快临:
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9、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指阴雨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露出一块蓝天,称“天开锁”。这说明本地已处在阴雨天气系统后部,随着阴雨系统东移,本地将雨止云消,天气转好。
10、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看云识天气
中国古代并没有对温度的称呼。
中国古人没有定量的温度标度概念,只有相对固定的“基准点”,例如“封河”,“开河”等自然现象相当于记录了温度。中国人似乎早已知道水在一定压强下的沸点和冰点是恒定温度的,但是并没有由此导出一套线性标度。
但是,如果把古人对于气候/气象/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记录汇总起来,还是可以知道我国古代的气温变化的,比如,将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行为,与动物的褪毛换毛等过程结合起来,就能对该时期的温度有大致的了解。
扩展资料:古代体温测量方法: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健康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于是将正常体温作为标准温度,即现代的37℃,以此推测体表温度是高还是低,即中医所谓“发热”与“发寒”。中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已记载了测体温诊病的情况:“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所谓“尺热”“尺不热”,是指发烧与不发烧,“尺”为腕端脉穴之一,与“寸”“关”相连,统称“寸关尺”,是中医看病时必测摸部位。中医望、闻、问、切四法之“切”法,就是测脉相和体温,切在尺部。
望、闻、问、切四法为古代名医扁鹊所创,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扁鹊为战国时名医。由此可见,如何测量体温并据此判断病症,先秦时期的中医已有一套系统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医学测量体温时常用的“腋下温度”,最晚在南北朝时已普遍使用。《齐民要术》卷八“作豉法”中有这样的说法,制作豆豉,要布置暖和、太阳晒不着的屋子,温度保持人体腋下温度为最佳,即“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
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每天还要进屋里去观察两次,用手插进豆子堆中,看是否需要翻动,“候:看如人腋下暖,便翻之”。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晚在南北朝时中国人已测腋温,知道腋下温度更稳定和准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度
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是人类最早从事的科学活动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气象科学开始萌芽。相传我国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黄帝时代,就设有专人从事气候观测。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帝尧时代,还设立了专门掌管天文和气象的官职(我国古代天气和气象是一起的),这一官职历代相沿。到清朝时称为“钦天监监正”,是掌管天文、气象的最高政府官员。我国古代曾为世界气象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夏代(公元前22世纪━前17世纪):
夏代前期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有关的正南北线,由此可以推断二分二至。利用天象、物候进行农事活动。
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前11世纪):
很重视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当时用 甲骨文表述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还利用占卜来预求天气信息(可长达十天),有季节、八方位等概念。
西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
能用土圭定方位,并知不论“雨、旸<晴天>、燠<热>、寒、风”五类气象状况是否反常,均与农牧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在《诗经?幽风?七月》记有一年各月物候现象和知识,已有天气谚语和气候谚语的记载,。周初完成的<<夏小正>>一篇,为我国最早的物候学专著。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一书开始把天气反常列史事记载的重要内容之一。秦国人医和已将六种天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反常作为病的外因看待。曾参(公元前505年至前435年)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管仲不仅认识到植物生长种类与地势高下及地下水深浅的关系,还提出了齐国三十节气的划分。《孙子兵法》把天时(“阴阳、寒暑、时制也”)作为军事胜负的五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提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2年):
军事气象学有所发展。主张利用气象条件战胜之。庄周(公元前369年至前286年)指出风是空气的流动,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使水面悄悄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说明季节、气候、天气与养生、疾病、病因、治疗的关系,并提出候、气、时、岁等 概念,其中涉及到一些气象病因的人体病理学问题。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是我国大统一时期,已规定各地需向中央政府上报雨情的法律制度(《秦侓十八种?田侓》)。规定各地雨后要及时书面报告受雨泽和受益(受 雨、抽穗)及受灾(旱、涝、风、雨之灾)的田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类,对云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列有和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提到测风仪器“伣、铜凤凰、风铜鸟”三种测定风向仪器和“天平式土灰测湿计”。董仲舒在《董胶西集雨雹对》中指出雨滴大小疏密与风吹碰并雨滴的成度有关。王充在《论衡》中批驳当时关于雷电形成方面的迷信观点,指出雷电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后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提出了梅雨、信风等名称。蔡邕在《月令章句》中对虹的形成指出,它是“阴阳交接之气、著于形色者也。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
三国时(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赵君卿注《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晋代(公元281年━公元419年):
晋代相风木鸟(风向器)盛行,多装置在城墙上及天文部门内,也有设在太仆寺(交通部门)的。周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东晋姜芨指出近地面游气(蒙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集当时农业气象之大成。提出了熏烟防霜及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把七十二候列入历书。沈怀远《南越志》最早提到台风,当时称为“飓风”或“惧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九九为一年最冷期。
隋代(公元581年━公元617年):
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为月令的书,按月摘录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6年):
天文学家李淳风的《乙已占》,载有相风木鸟的构造,安装及用法,指出该木鸟口衔一支花,风来鸟首向之,花会旋转。根据风对树木的影响,订出八个风力等级。唐医学家王冰,在整理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时,曾对国内气候进行过区域划分,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人。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59年):
莘七娘在纸灯下燃松脂使之飞升,以此作军事讯讯号,即后世所谓的“孔明灯”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8年):
最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对气象学有不少创见,其所著《梦溪笔谈》,涉及气象及节气历法的内容有25则,其中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四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由不同形状的承雨雪器皿中所积雨雪,求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7年)和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3年):
元代和明代十分重视农业。元时司农司官编的书中,均包含丰富用业气象学内容。
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化名)来到中国,同时也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高一志与韩云合撰《空际格致》一书,由于书中大部分讲的是气象现象及其特征和形成原理,应将它看作是最早介绍当时欧洲气象知识的专著。在此基础上,明朝进士熊明遇在《格致草》一书中曾依西洋科学原理,辩析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所由。他设计的《日火下降、旸气上升图》,仅用一张图就系统地说明对流天气的形成。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西方气象知识传入中国后,由于中西气象理论的接触,必互相渗透。因此,明末清初的中国科学家在思考气象问题时,受到西方气象理论的影响,对中国气象的发展注入许多新的思想和理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自此以后,我国的气象科学与西方气象科学已融为一炉,很难再有中西之分了。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1871年由金楷理(Kreyer,Carl T.)与华蘅芳合译的《测候丛谈》一书。此书已采用“日心说”,而不用“三际”理论,它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加热地面、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看云、动物等.........
千百亿人民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比方说有一个人一辈子喜欢看云,看了80年他老死的时候发现原来每当天空出现鲤鱼云就会出大太阳,假如一亿人里有100个他这样的就总结出了100条经验
你是否需要了解?
古人是如何看天气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了古人们的看天经验。《诗经》中《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雱,雨雪盛大;喈,风疾。霏,雨雪纷飞。意思是说寒冷北风吹到、风大,带来的雨雪也大。经验是古人进行天气预报的主要依据。远在汉代,就已经有利用琴弦...
古人观天象口诀是什么?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是一部4000年前的古籍,集中记载这几句话是以黄昏时光在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判断当时的时令季节,即使现在看起来也是非常有科学依据性的。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推断未来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或者干旱或者风雨,亦或是大雾大雪等等,从而针对当时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
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早在殷代,古人就已经有了四方风的名称,并逐渐发展到汉代有了二十四方位的称呼。盛唐时期,观测风的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如李淳风所著的《观象玩占》中详细介绍了观测风的方法,包括测风的场地要求和风观测器的构造。云的观测:古代劳动人民非常重视云的观测,通过云的形状、颜色等特征来预测天气。例如,...
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人们远行如何判断天气变化的?
但在古代确实不行的,古代交通特别的不发达,人们远行通常都是步行或者是骑马,所以看天气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了,不然很可能会被淋成落汤鸡。古人通常会根据云彩的数量、形状以及变化,来判断是否会下雨,还有就是太阳,如果有日晕出现,天气就一定会发生变化,日晕就是太阳的外层有一层光晕,古代有这样一句...
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此外,古代劳动人民还非常注重云的观测。在《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上天同云,雨雪雾雾”的描述,意思是下雪时的云在天空中是均匀一色的。人们也将“同云”写作“彤云”,以形容下雪时云层色彩微带红色。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云的细致观察,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现象深刻的理解和描述能力。综...
分类型、画图纸、编谚语,千百年前,古人是如何“看云识天气”的?
其实古人看云识天气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诗经当中也有相关记载,于是就有了许多相关的谚语。到了唐朝时相雨书更是最早根据物象进行天气预测的书籍,这些内容大多也都在后来得到了气象学的支持,例如像鱼鳞一样组成的云叫做卷积云,这就是强烈天气的征兆。而明代时期更是出现了云天对应变化的图集,也都为...
古时候怎么测试天气?
许多古老的天气谚语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流传。例如,中国广为人知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在日本同样流行。而在美国,则有“傍晚天空红,水手乐无穷”的说法。古人的这些天气观测经验,构成了现代天气预报的基础。许多经验至今仍被传承,并在现代天气预报中有所应用。在晴朗的白天或夏夜,人们有时会看到...
古人用什么方式去辨别天气的好坏呢?
看太阳、月亮周边的云彩和其他气象,结合24节气,在结合以往的经验(燕子低飞要下雨之类的)
古人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如,亚里士多德通过描述天气形态,教会人们解读天空颜色以预测天气,如基督提到的通过日出和日落时的天空颜色来判断天气变化。我国自商代开始,甲骨文中就有对天气现象的详细记录,卜问中涉及气象内容,如卜雨、卜霁等。古人通过天文仪器观测,如观测风向的相风鸟,以及对降雨量的记载,如东汉的雨泽上报...
古人观天象口诀是什么?
5.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这句口诀说明蚂蚁的搬家行为和蛇的异常活动(如过道),可能是大雨即将到来的预兆。6. 春季的雾预示风,夏季的雾可能带来晴天,秋天的雾表示阴天,而冬天的雾则可能是雪的信号。这些口诀帮助古人根据季节和天气现象来预测天气变化。7.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