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的作者是谁? 《匆匆》是 谁 写 的 文 章?(作者 )
1、《匆匆》的作者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 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梅雨潭的绿》、《荷塘月色》。
2、《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当时的“五四” 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 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 却在冷静的沉思后, 继续追赶人生的路。
“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探寻与追求。朱自清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借助想象释怀美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自清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下面是他的简介,不知道你需不需要
朱自清生平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祖母吴氏。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日战胜利后,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http://zhidao.baidu.com/q?word=%D6%EC%D7%D4%C7%E5%B5%C4%BC%F2%BD%E9&ct=17&pn=0&tn=ikaslist&rn=10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回答者:多情♂无情 - 童生 一级 3-16 13:27
--------------------------------------------------------------------------------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祖母吴氏。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回答者:shihang7422166 - 魔法学徒 一级 3-16 19:19
--------------------------------------------------------------------------------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末出齐)
参考资料:http://sanzhong.shishi.com.cn/sjxx/web/images/2007.htm
一代大文豪“朱自清”。
是朱自清 他在抗战时期为了不食日本人送的粮食 ,给活活饿死 。是一位非常有气节的爱国人士
当然是朱自清啦,哈哈
是朱自清!你是不是在搞笑?连这都不知道,估计你是不爱看书的人!
你是否需要了解?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思考。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作者通过自然界的燕子、杨柳、桃花等事物的循环往复,反衬出人类时间的一去不复返,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描绘: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流逝,如洗手、吃饭、默默思考时时间...
“匆匆”这篇散文的作者是谁?它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创作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的低潮期,现实的反复无常令作者内心充满了迷茫。但即便如此,诗人并未沉沦,而是在彷徨中坚守着自己的“中和主义”信念,执着地探寻生命的意义。他坚信,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每一刻都在时间的长河中占据...
匆匆的作者是谁
朱自清的创作生涯并未止步于此。1935年,他推出了散文集《你我》,书中以第一人称叙述,更加贴近读者,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而到了1943年,他的散文《匆匆》出版,这部作品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提醒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却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
把《匆匆》这篇文章弄成全文繁体字
都说浮生若梦,何问於这匆匆的人生路?但愿在这瞬息万变的时空裏,能把握每一刻的光阴,莫待白发垂颓时空留悔恨。以上即《匆匆》一文之繁体字全文。该文以清新优美的文字,娓娓道出时光的匆匆和人生的苦短。作者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迹,抒发出深沉的哲思,令人感慨万分。文中所言,皆关於人生之匆匆,光阴...
匆匆的作者是谁
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匆匆》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2年3月28日创作的散文。该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写燕子、杨柳、桃花、太阳依托景色激发内心情感,借助想象释怀美好,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
写出对朱自清《匆匆》一文的评价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时间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没有踪迹。每个人都拥有时间,但是,有些人却无法合理支配时间,只能...
《匆匆》为什么是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
《匆匆》收录在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本里,编在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我想原因是这样的:第三单元收录的课文主要让孩子们学习如何表达情感,《匆匆》无疑是表达情感的散文中的佼佼者,而且作者又那么有名。作者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朱自清散文《匆匆》的有名段落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2、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
朱自清的《匆匆》写的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含义?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股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
《匆匆》的作者是谁啊?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